#MusicBoleh #就醬聽音樂
馬來西亞是很奇特的地方,本地中文唱片圈式微多年,仍然會有新苗不斷冒頭,而客觀環境非常不利於成長,很多都是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,克難把單曲或唱片做了出來便無以為繼。也有的是把一張專輯化整為零,每隔一段時間推一首單曲,這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式了,一首單曲做好,發布,稍微在網路上shout out一下,數字不錯的話,下一次可以找個sponsor做下一首。Sponsor變成了灌溉本地樂壇的最大元素。
有些歷史很好玩,風馬牛不相及的商家變成唱片公司的例子,在這二十多年裡一直都有,著名一點的便是Follow Me。Follow Me本是個人護理產品品牌,據說老闆熱愛音樂,九十年代成立唱片公司,簽下幾個歌手,其中山腳下男孩更是透過他們得到更多的發展資源,且也大膽地接納了他們的建議,注資製作兩張非一般方言創作專輯,在創下極好的口碑。近期一點的例子有立志音樂,原本是廣告公司,簽下宇田與陳勢安,也取得不俗的成績。張棟樑的第一家公司 Music Street,雖不算跟音樂圈毫無關係,但開始就只是distributer,專門代理本地沒發行公司的唱片,眼光不錯,賺到錢就簽了歌手成為唱片公司...還有更多我未去證實的例子。
近幾年冒出來的萬發有限公司,本業似乎也並非唱片,原是個相當成功的潮牌,後來大概也因為對音樂的理想,與Dato Maw與王子慧一起做起唱片來。跟一般個人工作室不太一樣的是,他們有歌手,有創作人也有製作人。結合原有的生意network與音樂,加上原本就是在創意行業的,出手就有一個樣子了,生產力也不俗,只是他們的東西並沒有十分有效地突破所謂的社交媒體同溫層,我甚少見人提及他們,又或許,我的臉書同溫層已經十分老化,且品味固定了。
我沒有接觸過他們任何一個人,以上只是從蒐集到的資料觀察猜想,應該相當準確。這一兩年那麼難,大家還砸錢開公司辦活動發專輯,冇理想真係唔得。
我們推動的這個串聯活動 #MusicBoleh #就醬聽音樂,這個階段是以人影響人去突破同溫層,才不過兩三個禮拜,連浸淫在業界裡二十多年的老馬們都說,不斷地發現我們以為的新聲音(其實都存在一段時間了而且也做得不錯),我們的同溫層到底有多厚呢?
媒體碎片化的時代,很多人都以為社交媒體可以更容易的reach out,答案是yes and no,以馬來西亞的客觀環境來說,這行業沒有好好串聯起來,基本上大家只能是在各自的團塊裡經營,我們的potential sponsor,也看不到整體,有任何海外合作單位要進來,也不知道哪裡是窗口?
大家都在推薦歌曲推薦人物,我這篇就推薦一家值得留意的 local label吧。
最後,依循 #musicboleh 與 #就醬聽音樂,你可以認識更多人,也歡迎大家使用這兩個標籤,讓大家找到大家。
Ban Huat Sdn. Bhd. 的 IG 連結,以及一首有贊助商的單曲連結:On Track在留言處。(為了容易被share就只好這樣不然寫了那麼多字寫個寂寞嗎?)